188体育滚球_188体育平台-中国体彩网官网推荐

图片

正月吉庆

湖南省财政厅 czt.hunan.gov.cn 时间:2022年02月10日 10:24 【字体:

“铳子”

大年初一,天刚放亮,村子的小巷深处便会三三两两地响起稀稀落落的鞭炮声。父亲说,那是讲究的人家早起开门放鞭炮。到了七八点钟,鞭炮就会接连不断地回响在每条巷子里,弥漫在村子的上空。此时此刻,大人小孩的心里都会情不自禁地从心底冒出一句:“过年咯!”

而我和村子里的几个小伙伴,崭新的一年,则是从捡“铳子”开始。我们这里把鞭炮叫作“铳子”,大致是因做鞭炮的原料与火铳有关的缘故。捡“铳子”,就是到每家每户的门口捡拾那些洒落在地上的没有爆响的鞭炮。那个年代,由于物质的匮乏、经济的拮据,家里都不会买很多鞭炮,大多数人家都是买一些100响、200响、300响的,如果能买上一串500响的,那就是最有钱的人家。因此,小孩子们把看大人们打鞭炮和捡拾那些洒落在地上的没有爆响的鞭炮当做了一种乐趣,以及比谁捡的零散鞭炮多少,来显示本事的大小。

那时的鞭炮都是土硝做的,响,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不像现在的鞭炮,点燃之后,只能听到长长的“啦”的一声,根本听不到真正鞭炮的原音。那时的鞭炮最大的特点,就是爆炸不彻底,所以每一串鞭炮,地上都会留下很多带引线的和不带引线的“哑子”鞭炮。

待父亲打开两扇高门、放完鞭炮之后,我迫不及待地穿好母亲为我缝制的土布新衣服,跟父母亲拜过年,并从桌上抓几把零食塞满一个衣兜,便打开两扇矮门飞也似地向门外跑去,向鞭炮声密集的小巷跑去。巷道中,早已候着四五个来“捡铳子”的小伙伴,有几户人家打开了高门,屋里的主人从虚掩的矮门上伸出点燃的鞭炮,淡蓝色的烟雾中,“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接连不断,弥漫一张张喜悦的笑脸。

鞭炮声止,烟雾渐散。沐浴着土硝燃烧的浓浓香味,沉浸在大人们的欢声笑语中,我们几个小屁孩不约而同地雀跃欢呼,一拥而上,在满地红色纸屑的青石板地面上寻找着没有响的零散鞭炮。大一点的、机灵伶俐一点的伙伴,专捡有引线的,回到家里可以一个一。而我天生拙笨他们嫌弃的、剩下线的,回到家里一个一个拆开,取出里,到了用纸包着来烧,也是蛮好玩的。当我们捡完一家之后,不能说“没有了”“完了”等词语,要说“多了”。这是我们临出门时母亲交代给我的,因为过年要说吉利话。我们捡了一家又一家,哪里有鞭炮声就跑到那里,乐此不乏,惬意非常,直到村子里的鞭炮声渐渐稀落、渐渐停歇,才意犹未尽地各自回家。

拜年,是大年初一我们小孩子的一件头等大事。大年初一,我们小孩子要向所有的长辈拜年,向太公太婆拜年、向爷爷奶奶拜年、向叔公叔婆拜年、向父亲母亲拜年、向伯父伯母拜年、向叔叔婶婶拜年,还要向哥哥姐姐拜年。在我们家乡,凡是向长辈拜年都要下跪,行叩拜之礼。

大年初一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父亲母亲拜年。一家人起床之后,大哥和二哥(2个哥哥都比我大十多岁)拿出一张长凳,请父母亲并排坐在凳子上说:“爹,妈,儿子给您拜年了!”然后我们兄弟3人便“哆”地一声跪在父母亲面前,行叩拜之礼。父母亲马上把我们扶起,并说上一大堆好话,我记得父母亲对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这一句:“狗仔样,一百岁,日长夜大。”之后会给我们每人发一个用红纸包的2毛钱的红包。

“铳子”回来吃过早餐之后,就开始走村串户向各位长辈拜年了。先是向爷爷奶奶拜年,我没有爷爷(听父亲说,我爷爷30多岁就去世了,但是父亲才8岁),只有一个80多岁的奶奶。我家住在村头,奶奶住在村尾,一路上碰到许多串户拜年的乡亲,2个哥哥都会不停地打招呼:“牛叔,向你拜年”“狗哥,向你拜年”……而我一直不喜欢言语,只是偶尔跟着哥哥他们作声。其实,大人们根本不会在乎我这个小屁孩,我作声与不作声都是一样。因为在大人们看来,我们兄弟3人已经很讲理了。与此同时,大多数人会说上一句祝贺语“步步高升100”等,因为当时2个哥哥都已经在县城读高小了。

奶奶住在村尾祠堂门口的一间小房子里,只有10平方米左右。听奶奶讲,这间房子原来是我们家族用来砻米的公房,因我家是无产阶级(雇农),上无片瓦,下无寸土1949年后,搭帮毛主席、搭帮共产党,把这间房子分给了我们一家居住。奶奶虽然已经80岁了,身体还是那么硬朗、舒爽,背不驼、耳不聋;银丝般的头发用一根发簪挽在脑后,三寸小脚上穿一双尖角的红花小鞋,走起路来颤颤巍巍。见我们到来,奶奶千褶百皱的脸上马上布满了笑容,像春日阳光,灿烂、温婉、慈祥。见到奶奶,我们兄弟3“哆”地一声跪在奶奶面前,齐声说:“奶奶,我们给你拜年了。”行叩首之礼、听奶奶讲了一大通吉利话之后,我们自行站了起来,因为奶奶年事已高,我们不会要奶奶扶我们起来,况且也无法躬身下来。

奶奶这里早已准备了一大堆零食,有花生、葵花籽、爆米花、炒香的红薯干,我们家里有什么奶奶这里就有什么,其实都是父亲提前把东西拿到奶奶这里的。之后去了七叔公、八叔公、九叔公家,去了大叔、二叔、三叔、四叔、五叔家,分别给各位长辈拜了年,直到黄昏时分,才拖着一身疲惫“满载而归”!是的,我的2个衣兜和2个裤兜都装满了零食,因为每到一家,长辈们都会使劲地往你身上装零食。零食大同小异,不外乎就是花生、葵花籽、爆米花、红薯干等,有些人家还有糖果、柑子等罕见的金贵食品,但是最多的还是红薯干。不然,我们小时候常常挂在嘴里的,拜得几块红薯干”,就是当时拜年情景的真实写照。

在那个时代,那一块块炒香了的椭圆形的红薯干,只有过年的时候独有。我的故乡磨刀村是个山区,土地贫瘠,多为冷水田,水稻产量低,大多数人家不够粮食吃,只好在山上的坡地上种一些杂粮填补。春厦,种些玉米、红薯、高粱;秋冬,种蚕豆、雪豆(豌豆)、大麦、小麦。玉米、高粱、蚕豆、雪豆、大麦、小麦,晒干后可以到粮站换面粉、面条和大米。而红薯不能换取粮食,只好收藏在地窖里或者嗮成生、熟红薯干,用于日常填补粮食的不足。依稀记得,一日三餐至少有一餐是吃红薯或者红薯干的。过年当做主要零食的红薯干,的熟红薯干加工而成。而且加工的方法很特别,在当今时代,可谓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那时候虽然穷,但是人的智慧不穷。父亲说,晒干的红薯干放在烧红的铁锅里来炒,肯定会烧糊的。在每年过年之前,大人们都会到村旁的小溪中捡一些拇指般大小的河卵石回来,洗干净晒干。在炒红薯干的时候,先把河卵石倒进锅里炒热,再把红薯干倒进去与河卵石一起炒,直到红薯干表面出现蜂窝眼,才把红薯干从河卵石中挑拣出来;刹那间,一块块金黄色的红薯干便呈现在你的面前,整个屋子里弥漫着红薯原味的清香,拿一块吃在嘴里,酥松爽脆、满口留香。后来,村里一户有人在外地工厂上班的人家,弄来了一些铁砂子,取代了小溪里的河卵石,成了过年之前炒红薯干的神秘利器,家家户户争先恐后借用。

请新郎

正月里喜事多,最大的喜事就是请新郎。按故乡习俗,先年结婚的夫妇,次年正月初二这一天,要到娘家给长辈们拜年,称为“出新郎”。“出新郎”特别讲究,要用一担有盖子的箩筐挑一担满满的礼物,箩筐里面装满油糍粑、南瓜糍粑等,箩筐盖子反着放,上面整齐地堆放着印有大红双“双喜”的“果糁”“双喜”图案的“塘花子”、印有“福禄寿喜”的“烫饼”,五颜六色,喜气洋洋。

来到娘家给父母亲拜过年、吃过满“满碗”(大块猪肉加2个圆鸡蛋)之后,由娘家的母亲或者弟弟、妹妹带路,提着礼物逐家逐户依次来到长辈家,向长辈行跪拜之礼。依然是要“吃满碗”,如果实在吃不下了,就只吃一点点鸡蛋盖子或者喝一口汤以示尊重,但是贤惠的长辈们会用筷子帮你摆鸡蛋夹碎,逼着你吃;更有甚者,硬是用筷子夹一块大肥肉送到你的嘴边,押着你吃,你不敢不吃。带了小孩子的,长辈们会小孩子发一个红包,讨个吉利。临走前,会给回礼,有的收一半回一半,有的调换着回礼。用母亲的话说,这叫“调食换食”。与此同时,当隔壁邻舍听到家里来了新客,也会用托盘端来几碗“满碗”,贤惠地劝客人吃肉吃鸡蛋。

初二中餐或者晚餐,主家(新郎岳父岳母家)会宴请女儿女婿去拜过年的所有族亲,新年“请新郎”活动正式开始。初三以后,各家长辈开始轮流着宴请女客和郎门,并邀请今天所有参与酒席的各位长辈作陪。有的1家请一天,有的2家请一天(中餐一家、晚餐一家),大一点的家族,“请新郎”活动持续到元宵节的前一天,才勉强结束。因为到了正月十六,新郎又要来娘家拜节。

小时候,家里每年正月都有“请新郎”的喜事,一般都是2桌客人。在父亲的兄弟中,唯独父亲没有女儿,因此母亲对所有侄女、侄女婿都很上心,当做自家人看待。家里虽然穷,但是在母亲的操持下,在当时看来酒席还算丰盛。知道正月要请客,母亲会提前养好鸡、鸭和鱼,把鸡制成晒鸡,把鸭制成板鸭,把鱼炸成红烧鱼,加上提前熏制好的腊肉、腊肠,加上自家做的红薯粉丝、自家做的豆腐、油豆腐、豆腐渣,加上地里种的萝卜、白菜、蒜苗、芋头、薯等,2桌子鸡鸭鱼肉齐全、品种多样的酒席,在母亲的心中,早已毫无悬念。

请新郎最重要的还有好酒,我的故乡有一句话叫“怪酒不怪菜”,就是这个道理。所谓好酒,就是自家用糯米酿的够冲劲的水酒。如果说正月“请新郎”活动,其实是一年一度的赛酒活动毫不为过。在我的家乡,最忌讳村人说某某人家的酒淡、没冲劲。于是家家户户都想方设法在酿酒工艺上做文章,有的在糯米中掺入红薯、高粱等杂粮,这样既节约了糯米,又增加酒的浓度和冲劲。因此每年到了冬至节,母亲都会酿好2缸糯米酒,待糯米充分发酵之后,每一缸酒中放一至两勺凉开水,浸泡20天左右之后,把酒糟滗出来烧开,冷却后用一个酒埕装起封存。到了过年的时候,打开埕口,浓郁的糯米酒香扑鼻而来,虽未品尝一滴,便已有三分醉意。这种酒真正喝起来,顺口又有冲劲,可以称得上酒之上品。越是这种好酒,长辈们喝点越是畅快。记得有一年正月,轮到我家“请新郎”,从上午10点开席,喝到晚上12点,直把母亲辛苦酿制的2缸好久喝得埕底朝天,仍然意犹未尽。

我不得不佩服长辈们的酒量。此刻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九叔公给我讲过的一个关于“请新郎”与“海螺酒”的故事。据说,我们村祖祠有一个祖传的海螺,可装5斤水酒,每逢正月“请新郎”之时,必用海螺盛酒,寓五湖四海之意,并以题诗答对为酒令劝酒。一则考量新郎的口才,二则试探新郎的酒量。一般由坐上席的陪客长辈先开始,他端起起盛满水酒的海螺,口子吟着“海螺盛酒清又清,一杯水酒敬新亲”“海螺盛酒满咚咚,好酒要敬新郎公”“正月水,端杯水酒敬新郎”等顺口溜,然后双手把酒递给新郎。有口才的新郎端过海螺酒喝上一大口之后,就会对上一句顺口溜,回敬某一位长辈。即便如此,要是没有一定的酒量,还是也会被长辈们的车轮战术打倒。因为桌上所有的长辈会针对坐上席的新郎敬酒,表示对客人的尊重。要是既没有口才又没有酒量的新郎,肯定是酩酊大醉、不知人事,惨状可想而知。

据九叔公讲,数百年来,在我们村“请新郎”之中,也有部分新郎因具备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在而赢得称赞,传为佳话。曾经有一位新婿,当他得知我们村“请新郎”之后,因他不会喝酒,不得不提早做好准备,挖空心思,想尽办法;在第一轮酒令开始之时,吟了一句“新年喜酒满咚咚,五湖四海敬祖宗”之后,双手把一海螺满酒放在了磨刀村祖祠的神龛之上,众前辈无可奈何,谁也不敢动那海螺酒,这一次那位新郎真的是滴酒未沾。还有一位,酒量一般,根本不会咬文嚼字,但也是豪爽之人,当醉意微醺之时,主动端起海螺就吟道:“海螺盛酒通五湖,喝干海酒拿海螺”,说罢,拿起海螺跑了出去,众人面面相觑,只得作罢。


正月吉庆

22479640